“Tiny house”一詞源於美國,在美國郊外流行這類房屋細小,但是房屋雖細小,仍是一座獨立屋,雖然地理位置較近郊,但環境必然會比香港的迷你樓房好更多。
局方沒「納米樓」定義
「納米樓」一詞的出現在官方是沒有任何定義,經多名建築及測量界人士均認為,面積小於15平方米的單位已可視為「納米樓」,是不宜居住及非人性化設計。
(圖:網絡)
實用面積少於200平方呎的「蚊型盤」或「納米盤」,如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撰文中所指因近年「納米盤」的需求日增,其主要的原因是本港家庭形態結構出現改變所致,所以力撐「納米樓」是有絕對的市場。
最低人均居住面積 香港已落後
這些本港家庭形態出現結構改變而洐生出來的需求,根據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的統計,按照國際人均居住面積平方呎標準,香港平均居住面積則是比臨近國家日本最低要求的200呎還低,儼如蝸居般的生活環境和活動空間,不但備受壓迫,也有洐生不少的壓力。
(圖:網絡)
統計顯示美國平均居住面積約為800平方呎、日本約為220平方呎及台灣約370平方呎。而香港的平均居住面積是161平方呎,公屋的平方呎只有130呎,劏房戶更低,只有不足50呎。
儼如蝸居般的生活
蝸居是內地近年比喻家居環境窄小的形容詞。在香港平均居住面積只是161平方呎而言,「納米樓」的出現不但實際沒有解決居住問題,雖則說可以上到樓,但這樣勉強容得下一家三口,其個人活動空間不但少,備受壓迫的生活環境,容易洐生家庭的問題。
(圖: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
市建局是理應擁有公權力,打造宜家宜居的城市。但對於廣大市民而言,「納米樓」無疑只是令市民勉強上樓,並實際沒有解決居住問題,反而似乎將問題合理化。
*房屋署資料顯示:人均居住面積平均數是所有公屋住戶的人均居住面積的平均數。每個公屋住戶的人均居住面積則定義為由該公屋住戶所佔用其公屋的室內樓面面積與該住戶的認可居住人數的比率。(房屋統計數字2016)
如想知道咩迷你倉先適合自己,可以即上Storage Select,搵番你的地區,挑選合你心意的迷你倉,網站正是最好的平台,讓大家對全港多間迷你倉的設施一目了然。Storage Select已加入運輸與迷你倉的一條龍服務,令客戶更掌握迷你倉的最新動向。
更多閱讀:所租迷你倉被迫遷,該如何是好?